活動紀實
2020.11.13
【場次一】歷史回顧:從蕃人所要地到原住民保留地

【場次一】歷史回顧:從蕃人所要地到原住民保留地

【主持人】賴宗裕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在本場次中,透過對蕃人所要地至原住民保留地轉變過程的了解,梳理出過去的歷史,使我們能夠更站在原住民保留地的權益角度上,並使原住民保留地的相關政策更加完善。

【引言人】吳秦雯 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

吳秦雯老師以清境農場為例,探討在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日治時代的蕃人所要地本因全數轉為原住民保留地,但退輔會卻將此塊區域認定為「山胞濫墾地」,註銷該區域地號及占有人姓名、並將土地主管改為退輔會,也因此造成該區域內世居的原住民族人土地權益受到不正義的剝奪。秦雯老師總結:「從清境農場這個個案來看,可以得知原住民土地流失的不正義實際上還有很多疑點仍待發掘,我們需要更多的調查、找出更多的文件與證據來重建真實。但這並非事實的真實而是呈現在法庭上的真實,因此要在有限的資料中尋找真相,以建構相關法制基礎。」

【引言人】瓦歷斯貝林 理事長(台灣原住民同舟協會)

理事長提到蕃人所要地與原住民保留地在劃分上主要的不同在於日本人較了解原住民的慣俗,在劃分時以部落為中心加上周邊擴大的土地,而不是以個人來分割,並且知悉原住民對於土地為使用概念而非財產。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後,山地保留地的政策在民國三十七年完成,雖然依法應把當時所以的圖資完全變成山地保留地,但很多地方都被有利人士劃分、登記使用。在劃分時也是先訂定範圍再行測量,在程序上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引言人】傅琪貽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傅琪貽老師在這個場次中帶我們了解日治時期蕃人所要地的形成與目的,以及對之後國民政府劃分保留地的影響。日治時期透過蕃人開發調查來區分台灣林野與森林的所有權,以進行對原住民剩餘勞力的利用以及蕃地開發。接著也試圖遷移深山的原住民,但在遷到山下後找不到足夠的耕地,只好改做集團移住地計劃,留下一半人口在山上。而這八萬人依照台灣總督府議定最高的規定一人可分得三公頃,總共劃了二十四萬公頃,但卻未考量到輪耕與部落遷徙的需求。此外,蕃人開發計畫的成果也成為國民政府在進行保留地劃分的基礎。

【回應人】李文良 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在本場次中由於引言人學科及身份上的不同,帶我們看到不同的觀點與歷史脈絡。而透過整體政策沿革與清境農場個案介紹,也呼應了顏老師在專題演講中提到現在除了需要跨學科的研究,也需要有更多的個案研究。

此外李文良老師也提到,保留地制度雖在1920年林業區分計畫下出現,但應該要對20年代前後都進行研究,了解當初台灣山地如何被日本政府用戰爭思維納入統治,並思考現今政府是否仍舊用當初的戰爭思維來做國家政策規劃。

最後,老師也認為這不僅只是法律學與政策史的問題,也可以同時是歷史學的問題。

活動紀實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五】
青年論壇 本次論壇邀請到五位青年,來自賽德克族都...
更多資訊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四】
【吳杰穎 副教授/國土計畫與原鄉坡地災害管理】...
更多資訊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三】
場次三:災害管理與空間計畫的運用 【胡太山老師/...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