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20.12.2
【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紀實與文化景觀提報實務】

【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試作計畫紀實與文化景觀提報實務】

講座實況/ 演講者:林靖修 教授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與談人/主持人:官大偉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主任)

本系列講座旨在透過邀請演講者和與談人介紹關於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相關實務經驗與解析使同學能更了解其對於台灣與原住民族社會的關係以及該如何使用及改善,本次講座(2020/11/16)邀請到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林靖修 教授來講解布農族佳心舊社修復相關的傳統智慧財產權事宜。

本次講座與本校民族學系之導師時間合辦,由官大偉老師邀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林靖修老師來講解關於布農族佳心舊社祖屋的重建過程及後續發展。

以下是同學講座聆聽心得

BY 原碩專班碩一 黃昱

林靖修老師首先提到佳心舊社位在八通關古道上,八通關古道是日本人開的,在沿路上都能夠看到許多石碑,上面刻著在開路過程中犧牲的警手、背工,但對於原住民來說,那都是祖先抗爭的證明,著名的布農族作家沙力浪將八通關古道稱為布農族的「淚之路」。而從後殖民的觀點來看,部落與學界應該如何在這條路上離開殖民者的觀點、找回族人的歷史呢?林靖修老師說以前布農族佳心舊社的祖先被沿著這條路遷下山,但現在他們要沿著路搬回去。重建佳心舊社不是只要重建舊的房子,更要在路上把文化找回來。

老師在協作家屋重建的過程中希望可以真正實踐在地人的觀點,所以需要與卓溪鄉的佳心部落後裔布農族人與專家學者不斷的討論、對談,不論是在建築、行政、法規以及文化都要有不同層面的合作及溝通。舉例來說在開始施工的時候由於布農族的禁忌,讓老師感受到他們並非只是重建物理的空間的家屋,更是在重建一個布農族文化中的神聖空間。在重建的過程中有許多小細節,像是老師透過訪問耆老進門方式、睡覺姿勢來重建組屋的格局比例,而在家屋蓋好後也喚起了許多族人的記憶,引發更多族人的討論。

最後老師提到家屋文化、國家制度與文化景觀三者的辯證關係,老師認為文化資產應為一種動態的擁有方式(on-going way of owning),而非固態的財產擁有。林靖修老師帶著我們從人類學家的觀點探討傳統智慧不同的切面,讓我們知道文化資產應隨著流動的文化和環境互動而形成動態的辯證,也告訴我們也許回復歷史記憶並非是只存在於實踐的當下,在實踐以後也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的討論能量,所以必須持續實踐、持續討論、持續多方的互動,林靖修老師最後總結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的維護與創作需要學界、實務界、部落族人的多方努力與跨領域的對話,方能永續經營。

接下來還有更多精彩的系列講座!!!

明天(12/3)就有關於泰雅族Sbayan的系列講座,還請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喔!!!

活動紀實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五】
青年論壇 本次論壇邀請到五位青年,來自賽德克族都...
更多資訊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四】
【吳杰穎 副教授/國土計畫與原鄉坡地災害管理】...
更多資訊
2023.12.01
【第六屆土地論壇-場次三】
場次三:災害管理與空間計畫的運用 【胡太山老師/...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