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制度作為自治之開端:賽德克族之操作經驗】
講座實況/ 演講者:伊婉.貝林 博士候選人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與談人:洪淳琦 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主持人:高國魁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本系列講座旨在透過邀請演講者和與談人介紹關於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相關實務經驗與解析使同學能更了解其對於台灣與原住民族社會的關係以及該如何使用及改善,本次講座(2020/12/17)邀請到政大民族學系的伊婉.貝林博士候選人和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的洪淳琦教授以及本校社會學系的高國魁教授一同與我們討論賽德克族於傳統智慧創作的操作經驗。
以下是同學講座聆聽心得
BY 原碩專班碩一 黃昱
伊婉學姊為我們講述了《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內容,並提及自身部落的符碼時常被挪用,所以對傳智法更加關注,在講座中學姐說到智慧創作專用權為「集體權利」,所以無法以原住民「個人」進行申請,是考量了傳統創作為原尊重原住民族權與環境、生物、靈等實體與非實體之互動並累積所產生之創作,也是因為傳統創作是如此珍貴而層層堆疊,學姊在申請賽德克族傳統屋時強調一定要詢問過三個語群,調查清楚各語群之傳統是否有差異才能申請智慧創作;而後又提到「賽德克.巴萊」被作成註冊商標的事件始末,以及與閃靈樂團的合作過程,學姊表示目前民族議會內已有新增傳智小組,但在實務上受權還要透過共識會議、代表人會議、自評會議、審查會議、部落會議以及授權會議等行程,才能真正落實到部落的自主性,並且尊重各部落對文化的詮釋權,而在這一系列的傳智實踐當中學姊也感覺到了這樣的法規好像真的可以幫助原住民改變一些什麼。
洪淳琦教授與談時提及原創條例其實是為了保護原住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並且尊重多元文化的觀點,洪教授也透過法規層面像我們解釋原創條例,也提到有其他人類學家會對當原創條例將原住民族捲入國家法規之中時,是否會造成文化被固定住進而影響了文化的能動性,或是文化是否會被大量的商品化等問題產生疑慮。但洪教授也解釋到在目前申請時可以附加一個「未來變動之可能」的條件,呈現了原創條例的高度彈性。
高國魁教授也在最後補充到在原創條例中其實能看見原住民自治的影子,就像是一個一個分離的部落個體將意見向上整合,最後經由行政端統合並發展出多元的傳統創作,最後也提出若當言論自由與智慧保護之間出現衝突時,應該如何解決?也許是未來原創條例的重要課題。
伊婉學姊透過分析與實際操作原創條例的經驗告訴我們,雖然過程會較為繁瑣,但也因為如此層層把關致使文化不被誤用,也一步一步為原住民賦權(empower);洪教授則是從法規層面的觀點為我們解釋到原創條例的能動性;高教授更是從中看出原民自治的雛形,並提出對未來的建議;由上可知道原創條例是一個具有高度彈性但在審查中又極度複雜且嚴格的,台灣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目前有十六族,各自有不同的文化,各語系甚至部落間也存在著異同,本次講座讓我們看到這樣賦有高度彈性但審查嚴格的制度也許是最適合台灣原住民族未來制度規劃的發展,最後也必須思考言論、創作自由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究竟什麼才是文化的流動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