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24/03/15
歷史的再現—「阿美族會所重建與在地實踐」

文:林婉曄

火爐邊,一群男子一起圍坐,不分年齡,所有人聚精會神按照自己所屬的年齡階級席地而坐 ,聆聽頭目的話,幾位長老也都可以暢所欲言表達的自己意見,最後大家可以按照所想的表決決定……

喜歡聽故事的我,正聽著我的父親娓娓道來部落過去的點滴,父親是來自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村 Kawaliwali 部落的阿美族人,他告訴我,現在池上大坡村的村里辦公室附近以前是部落的「會所」 ,池上屬於恆春阿美語系,稱 「會所」 的族語為 Sfi,在父親的記憶中,台灣光復後,「會所/Sfi」已荒廢,並已殘破不堪,後來就被拆除了,至此, 「會所/Sfi」已完全消逝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更深的意涵是,它也完全消失在阿美族族人的視野與社會脈絡中。

父親如同活歷史,他說在阿美族傳統社會文化中,部落搭建 「會所/Sfi」 為部落公共事務,由頭目確定施建地點、大小範圍後,耆老會帶領部落年齡階層的男子,以互助方式相互協力建成, 「會所/Sfi」外觀為長方形的型制,長者都不需要事先繪製建物藍圖,建物的大小、尺寸、所需的材料數量等所有的一切都在腦袋中牢牢記住著,在沒有捲尺、水平儀的精密測量儀器,也沒有五金行販賣鐵釘、鐵絲、電鑽等物資缺乏的年代之下,仍會完成 「會所/Sfi」 的搭建,我緊接著問:那要怎麼建成呢?

父親不疾不徐地說,簡單啊!叫青壯年去山上採集①竹子、②黃藤、③木頭、④茅草等就地取材的材料 , 父親接著說在台灣竹子有 89 種 , 原生種只有 25 種,要蓋「會所」Sfi 要使用①竹子,一定要使用桂竹搭建屋頂,優點是細長,彈性堅韌,不容易折斷,②黃藤則取代鐵絲,曬一週讓其徹底去除水分後,用刀剖成條狀,依建物橫樑的大小剖取需要的數量、長度及寬度,用以取代鐵釘綁住兩個柱子間的接點,鐵絲還會因為風吹日曬因而氧化斷裂,但曬乾後的黃藤卻能比鐵絲綁紮更加牢固不易風化,此外,在沒有鐵釘的年代,族人以榫接的工法,就能讓兩主支柱的木頭可以緊緊的扣合,父親說,因為「會所/Sfi」必須要容納整個部落的男性(往往達百人) ,池上又位於地震斷層帶,從小早已習慣了地震,但為了要確保所有族人的安全,讓年齡階層的人都可以安然無虞的居住於「會所/Sfi」 ,並且輪流守夜保護部落的安危,老人們會傳授年輕人建物耐震的工法,讓「會所/Sfi」是可以永久成為部落的指揮中心,所以父親小時候即跟著爺爺及其他男性長輩學習建物的工法,這讓我不禁感嘆這就是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啊!

接著③木頭的部分,主要的橫樑最常使用的是檜木,優點是堅硬,可以有效防蟲,講到這,父親邊說現在採伐檜木會被罰,會被關喔!但是很多山老鼠還是繼續偷採。我心想父親很關心時事,原來都知道!父親繼續說,還有另外一種樹,就是樟樹,則用作地樑,因為樟樹有油性,質地堅韌也耐蟲蛀,最後④茅草是鋪設屋頂之用,台灣屬於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經常下雨且潮濕,因此屋頂為斜面式,這樣雨水會隨著斜面的角度落下,就不會直落至屋內了,父親告訴我,茅草本身因為十分厚實、草根綿密,所以具極佳的防水性,能防止屋頂漏水,且冬暖夏涼又具抗噪音的特性,是最合適舖設屋頂的材料,茅草會於屋頂上覆蓋多層,一片一片夾層,最後以桂竹壓實鋪置於屋頂,就算內部使用火爐,茅草也不需要經常替換,只需將屋頂最頂層的茅草換新即可,可見茅草的耐用與實用性。

當一切材料準備就緒時,就可以施工了,長者會以手臂、竹子當尺,就能精準的確認尺寸與範圍,輔以簡單的斧頭、鐮刀及鑽孔器,靠著所有部落的男性付出,大家一起共同完成「會所/Sfi」的搭建,雖然女賓止步(僅於啟用時會進去裝飾及清掃) ,但它的完成,是部落一件重大的喜事,表示部落的政治、指揮中心正式的啟用與運作,讓部落的防禦與守衛再升級。

聽著這一切的我,很想親眼看看 「會所/Sfi」 的模樣,思來想去,覺得我應該要讓更多的人瞭解與體驗,所以抓緊政大地政系與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兩單位所合開環境規劃與設計專題課程,以及 112 年教育部田野共學社會對話專案活動計畫,我希望「會所/Sfi」可以從千千岩助太郎所著《台灣高砂族之住家》 文獻中,活生生地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又為了變成男女性都可以體驗的空間,便將「會所/Sfi」延伸至部落老人習慣乘涼的涼亭或工寮,因此, 「阿美族會所重建與在地實踐」 誕生了,並決定轉化為大眾比較容易理解的發呆亭,以發呆亭為出發點扣合著阿美族會所重建與在地實踐的內容, 重建意謂讓 「會所/Sfi」再次的被建構,而實踐就是讓「會所/Sfi」真實的在校園中實行。經與父親、舅舅討論這件事後,他們覺得我從小總是天馬行空想像許多事,興然同意地說: 「老子那麼老了,還要幫女兒做作業!」原來,在他眼裡,我好像是他永遠未長大的女兒。

112 年 11 月 26 日是個寒氣逼人又下著傾盆大雨的一天,在天氣不作美的情況之下,73 歲的父親與舅舅,克服校園操場內照明燈座的現場,結果父親反而將其轉變為助力,以燈座為借力支撐及固定建物本身,讓它更為牢固,卻意外地不會產生違和感,謝謝 Botu 同學提供並運送可再利用的原料,看著他們辛苦花了約莫 8 個多小時的搭建,將繁瑣之工序將與以簡化,並因應校園現況及創新,透過不足的資源及時間下,結合現代材料及素材,實際建構阿美族 「會所/Sfi」 ,我則把握難得的當下,趕快記錄著這一切。

藉由父親年輕時的記憶及傳統的部落知識,再現 「會所/Sfi」 的樣貌,雖然是復刻的縮小版,但在最後的觀察分析結果,達 8 成的人在問卷中反映,覺得非常新奇,想要瞭解更多相關的資訊,也有近 8 成的人表示設置這棟建物會提高休息及停留的意願,並觀察到許多人頻繁進去使用,且有重複前往的情形,雖然設置時間僅約 2 個月,但卻收到極佳的效果。此外,政大亦於今(113)年開設「竹屋·築屋 自主學習通識課程」 ,也邀請了父親演講阿美族傳統建築文化以及建造技法,我則分享發呆亭的搭建動機及過程, 「會所/Sfi」 終於邁出了校園對話的第一步,讓更多的人看見與反思。

謝謝學校讓我可以自由的發揮與想像,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幫我完成這件史上獨一無二的創舉,沒有他們,我無法完成這艱難的計畫,每個部落都有自己需要復振或面臨的議題,因此,找到回家的路,是我們這代的使命。

活動紀實
2024.8.12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高仲凱畢業🎉🎉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高仲凱畢業🎉🎉 論文題目:水蜜桃...
更多資訊
2024.8.13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簡毓宣畢業🎉🎉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簡毓宣畢業 論文題目:石門水庫集...
更多資訊
2024/03/15
歷史的再現—「阿美族會所重建與在地實踐」
文:林婉曄 火爐邊,一群男子一起圍坐,不分年齡,...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