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25.5.3-2025.5.4
113-2苗栗南庄賽夏族蓬萊部落移地教學

苗栗南庄賽夏族蓬萊部落參訪紀錄及心得

參訪地點:苗栗縣南庄鄉蓬萊部落

時間:2025年5月3日至5月4日

紀錄人:王淑嫺Akin Avan

攝影者:娃依·羅信 Wagi Losing

  我們此次造訪的苗栗南庄地區為賽夏族的傳統領域,族人原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緊密互動。然而自日本統治時期起,政府為開發山林資源強勢介入,賽夏族在抗日失利後逐漸喪失對傳統領域的掌控。日本政府於當地設立林場,大量開採天然樟樹並推行人工造林。林業遂成為當地主要產業,許多族人轉而投入林場與伐木工作,此一模式延續至戰後國民政府時期。直至1991年林務局全面禁伐天然林,南庄林業迅速衰退,導致部落產業斷層、就業困難與人口外移,部分族人更因生計困境而從事非法伐木,反映政策與生活現實之間長期脫節的隔閡。

  2018年,總統代表國家向原住民族正式道歉,象徵原民政策進入反省與修正的新階段。林務局(現今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下稱林保署)也開始檢討過往的森林治理模式,新竹林管處(現今為新竹分署)即與南庄地區的賽夏族社群進行傳統和解儀式,並簽訂夥伴關係,標誌著雙方從對立走向合作的轉變。

  然而,夥伴關係的真正落實並非一蹴可幾。根誌優長老暨合作社理事長分享了他如何在制度轉變中,摸索出一條既能維護部落集體利益,又能與政府有效對話與協作的路徑。他認為「合作社」相較於公司,更強調共享與民主治理,其精神與原住民族中互助、共享的傳統價值相契合,有助於強化部落內部的信任與參與。且在現代法律架構下,合作社具備承接政府計畫與簽約的合法能力,並且能夠開立發票,相較於協會更適合從事經濟活動。根長老也藉由強調「每個人都是老闆」的理念,推動成員共同決策與權責分攤,既提升族人的主體性,也促進工作效率與品質,為日後發展林業合作與文化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一開始,合作社是從9,000元、1萬元的小型標案做起,與新竹分署雙方不斷磨合才逐步建立互信。過程中合作社運作也逐漸成熟,發展出一套明確的內部規則,涵蓋社員參與決策與分紅機制。工作量由社員協商分配,盈餘則部分用於納稅、行政費用、族人週轉金等,也協助社員儲蓄開戶。這套制度是透過族人反覆討論與實作逐步建立,並且形成了對公平分配與勞務對價原則的共識,均顯示出部落自主治理能力與信任機制的重建。

  而在思索部落產業發展方向時,「森林」始終是核心命題。對賽夏族而言,森林不僅是生產資源,更承載文化記憶與族群認同。與林務署的合作不僅帶來就業機會,更是通往永續發展的嘗試。無論是伐木、林地管理、森林蜜養蜂或段木香菇種植,合作社透過制度與組織力量,強化品質與資材控管,導入了現代農業與林業知識。例如合作社承攬林務局伐木業務時,引入FSC®國際森林認證與專業培訓,確保林產物來自兼顧環境、社會與文化永續的森林經營。同時也靈活應用賽夏族的傳統生態知識,林場管理時保留母樹、修築登山步道時觀察水流方向放置引流木材等,也是重新連結文化與生計的關係。

  此外,族人透過發展森林蜜養蜂,不僅帶來經濟收入,也意識到養蜂可作為觀察山林健康的生態指標,逐漸形成「生態第一、賺錢第二」、「少量多樣」的經營策略。而木材殘材的循環利用,也是部落與林保署合作的重要項目之一。過往伐木後遺留的枝幹與邊材多被棄置或焚毀,如今透過循環經濟思維,這些資源被重新利用。殘材經簡易加工後,可製為生質燃料顆粒,供當地香菇乾燥所用,不僅節能減碳,也提升能源自主性;部分殘材則轉化為天然香氛與木工藝品,展現部落的在地美學與創意。

  部落與林保署的合作與努力,過往山林治理模式,不僅改善族人生活,也獲得國內外的高度肯定,成為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會員,進一步增強了族人自信。此次參訪中,我們深刻感受到部落轉變的關鍵,不僅是技術或資源的導入,而是族人心態的轉變。根長老也透露,部落正準備與林保署討論自然保護區的設置,希望藉此可以規範外來觀光客行為,解決車流與垃圾等問題,並作為部落參與山林管理的基礎。這一連串的轉變,不僅展現出族人主體性與治理能力的回復,更是族人重新掌握自身生活方式的具體實踐。

 

活動紀實
2025.5.3-2025.5.4
113-2苗栗南庄賽夏族蓬萊部落移地教學
苗栗南庄賽夏族蓬萊部落參訪紀錄及心得 參訪地點:...
更多資訊
2024/02/23
【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
更多資訊
2024/02/02
【新北市烏來區桶壁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點...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