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19.10.25
第二屆土地論壇「莫拉克災後十年看原住民知識、國土規劃與災害管理」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
🌟十年過後:再談氣候變遷、國土保育與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願景
[講者] 蔣斌/國立臺東南島文化中心主任

蔣斌主任提到自己十年前便對風災做第一時間的反應,在碩士博士時期長期的田野地大社,也在這次的遷村名單中。他分享四十年前大社的照片,以及七八年以前做莫拉克風災遷村永久屋調查時去大社及禮納里的照片。

老師以大社和禮納里的例子對比集團移住和永久屋遷移的差別。大社在2010年之前的400年沒有遷村或經歷過集團移住。在過去的集團移住政策中還能換地,也就是周圍的耕地能跟著換,然而2010遷村後的永久屋部落周圍卻都是沒有耕地的。除此之外原居地卻也面臨鄰近部落侵占土地的問題,凸顯遷移後的族人生活因而失去保障。

老師也提到當時正面看待政府提倡的「心靈耕地計畫」及「文化建築語彙」計畫。但現在從「OCCULT ECONOMY撫慰經濟」、「OCCULT POLOCY撫慰政策」看則不然。新自由主義不斷在當代造成影響,文化事務商品化,宗教原本是信仰,但在occult economy裡面變成買得到的,市場邏輯滲透到社會其他領域。國家的occult economy凸顯出新自由主義腐敗的一面,底層人民不知道新自由主義如何運作,只能訴諸Occult的手段。我們必須從新思考,撫慰政策可以回應問題嗎? 我們是否可以區辨甚麼是有效的政策?什麼是撫慰政策?

🌟【與談人】劉益昌 所長(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老師從考古遺址的分布談聚落位址的選擇,在當時楠梓仙溪流域的研究中,他看見一塊由中央政府管理河川的牌子,但他發現河川不是中央也不是地方管,而是河川自己管自己,彎彎斜斜的河川在災害後回到自己的位址。但我們能不能看到這些生態智慧?我們如何去分辨哪裡可以住,哪裡不能住?然祖先的智慧卻能告訴我們這些。從長久的聚落選擇中,可以得到祖先選擇地址的意義。而政府要跟族人一起思考,如果還要遷村,要把人們放在哪裡?

而老師也認為,遷村後的族人在現況下只有永久屋,而沒有聚落居住的所在。房子跟聚落是兩回事,聚落隱含生活資源、生活與祭祀的空間等等。文資法13條修法後,原民文化資產必須要跟原民會協商,不能由文化部單獨作為,是因為漫長的歷史中許多族群共同居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從考古遺址來看,有那麼多聚落和過去生活空間,能否在國土規劃中,將「文化國土」架在最上位?整體思考這些是跟文化有關的國土,是集體權的土地,並非個人私有。應該是可以實質操作的方法,風災十年後,是否有「文化國土」可以實施?未來政府若要遷村,是否要看看考古遺址跟堡圖上,部落早期的分布,再思考要遷到哪裡。才不會像好茶一樣。政府為何要選擇不能住人的地方?搬家是會死人的!

活動紀實
2024/02/23
【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
更多資訊
2024/02/02
【新北市烏來區桶壁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點...
更多資訊
2023.07.01
【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神山部落】
本專班教育部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這次來到屏東縣...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