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19.03.08
第一屆土地論壇「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回顧及展望論壇」場次一(下)

場次一:土地歷史與文化生態(下)

【羅素玫 副教授/發展與文化的難題?台灣原住民傳統領域課題中的文化與政治】

羅老師認為發展、發展論述中文化的難題在傳統領域抗爭中不斷遇到也不斷要面對。許多發展的討論假定原住民文化與發展的衝突,但這假設是有問題的,忽略文化的主體性和重要性,也設想這些發展國家以外的文化都是一致且脆弱的。老師以都蘭部落為例,面對鋪天蓋地的發展計畫,除了加速部落傳統領域的調查,也有許多文化面的因應。譬如都蘭鼻原先不是族人進行海祭的固定地點,但回應東管處大量收購海岸的土地,固定祭儀使用地點成為一種宣示領土與部落集體意識的關係。此外,在阿美族社會裡,不同年齡階級之間的溝通機制以及面對威脅時女性在部落的角色都是切入的角度。


【蔡政良 副教授/原住民族土地轉型正義在法律框架夾縫中的進行式:從都蘭部落傳統領域內都蘭林場移除外來樹種林木案例談起】

蔡老師帶我們看到一個在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更鮮明的例子。位在都蘭部落傳領上,原為退輔會管轄、永豐餘中華紙漿經營的林場,在委營契約到期後,林地在行政院的介入下諮詢部落意見。然因與部落銀合歡與澳洲鞍樹兩種危害樹木的移除與種回原生樹種的要求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進行更細部的協商。雖然有不少的波折,但可以看到,儘管土地在契約到期後仍回歸退輔會台東農場,但土地使用上後續的復育與產業發展,在部落、行政院、永豐餘及學界的努力下,在法律的框架中尋求更多的可能與共識,在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實務上帶來許多啟發。

【與談:裴家騏 教授】

裴老師提到,台灣土地在過去百年有許多跳躍式的改變,以花蓮大農大富為例, 一千多公頃的造林地,日治時期屬於阿美族部落,變成糖廠,國民政府時,糖廠關閉,但在地族人無法影響土地發展,現在竟然變成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其中地景變化劇烈,從平地疏林、濕地、糖廠、甘蔗、造林地,大幅度地景的變動對當地周邊社區造成不小傷害。而學術上稱為「社會生態系統的韌性」希望能重建過去,讓在地社區回到土地上,在人跟自然環境互動的場域中做好的決策,重建社會生態系統的韌性,使其不會因為政府改變就造成難以逆轉的變動。而回應康培德老師,地名學如同動物學一樣看似是技術性的範疇,但時常誤將原住民的分類體系附屬在主流分類方法背後,造成邏輯的錯置和地方知識價值的損傷,是應該重新思考的課題。

活動紀實
2023.07.01
【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神山部落】
本專班教育部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這次來到屏東縣...
更多資訊
2023.04.08-09
【民族地理與文化生態-特富野部落導覽】
在阿里山特富野部落度過一個晚上後,移地教學第二天一...
更多資訊
2023.01.14-15
【研究方法與個案分析-清流部落移地教學】
2022.01.14 天氣晴 多雲 涼 前一晚害怕睡過頭,索...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