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19.03.08
第一屆土地論壇「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回顧及展望論壇」場次三

第三場:自然資源與治理制度

【張長義 教授/主持人】
張老師自1985年開始接觸原住民族時,正好擔任台大地理系主任,協助原住民社區面對環境發展和社區營造等問題。然而當時的計畫是一個由上而下的計畫,並非出自原住民的角度去做營造與規劃。2000年左右,陳水扁總統為了選舉,希望與原住民之間發展成合作的夥伴關係,因而與原住民族簽訂新夥伴關係、舉辦原住民相關議題的探討。老師很開心看到許多老一輩學者、中生代學者及年輕人一同來探討原住民的土地議題。認為應不斷思考土地對原住民的意義,並檢討21條原基法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這時候正逢國土計畫的第三年,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期待這個論壇讓大家一同來思考原住民土地相關議題。

【浦忠勇 助理教授/高山民族的水文化:持續用最輕柔和善的方式對待土地】
浦老師分享的是原住民的水文化,並主要圍繞在曾文溪上游。原住民時常說: 「河川是我們的母親,而原住民部落總是依山傍水,但現在原住民的實際清況依然如此嗎?」老師說,河流是會變化的,因此它一直屬於公共領域,工藝的發展與河川息息相關,傳統領域和家族也是如此。浦老師接著說,「河川可以建構出一個族群的生活範疇及綿密的秩序,即便是現在,我們也常會說我們要去哪個家族的地方去捕魚。再者,我們的捕魚知識十分的豐富、精密,就連最常被笑、最不會游泳的布農族,也同樣擁有很慎密的捕魚秩序及儀式。因此河川也可以發展出信仰、祭典與禁忌。」
台灣最大的水庫是在1950年左右定工,治山防洪幾十年下來,每年耗資非常多錢,曾文溪生態卻持續惡化。曾經老師告訴包商: 「你們的工程一點都不永續。」然而包商卻回答: 「如果永續,我們就賺不到錢啦!」老師沉重的說,現在一個部落只要能有一條溪,就很不得了了,而我們應該把傳統的知識找回來,將傳統知識與部落營造、環境保存做連結。而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知識典範呢?科技知識或許可以加入在地知識、進行改良。

【吳秦雯 副教授/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之治理法治爭議】
在原住民議題探討中,法律的介入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林田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光文化園區,而依據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站介紹的卻是:1918年開始,這裡是由日本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在當地行管理及伐木;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台灣紙業有限公司林田山管理處持續開發生產,因此當時做國土登記時,是由林務局接管。然而往日治時期前看,300多年前這個文化園區是東賽德克族的活動範圍。民國57年進行原住民保留地時,林田山林場相同範圍被登記為兩個所有權,是一個地籍重疊的狀況,因此至民國83年開始釐清,民國85年台灣省民政局則規定註銷萬榮鄉明利段之地籍登記,然而這難道也等於原住民保留地的權利被被註銷嗎?吳老師認為應該使用習慣法,並將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因為土地法是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制定的,而不是在台灣,因此註銷原住民土地算是一個行政處分,且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完全可以算是一個違法的行為。

【林靖修 副教授/原住民文化資產、多重財產關係與傳統領域布農族修復石板師的文化實踐為例】
林老師藉由他所參與的佳心舊社布農族修復石板屋計畫「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暨佳心舊設地景修復試作計畫」,來分享他從此計畫中所學習到的原住民文化資產,多重財產關係與傳統領域知識,建造傳統布農家屋的辦法,以及他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此外林老師也分析說,我們是否能以減法來思考他,跳脫以往的法律限制去做文化復振?因為越來越複雜的法律只會使許多有心想做文化復振的人卻步。

【夏禹九 榮譽教授/與談人】
在現代,人們一直相信科學化的管理,然而這種管理就叫指令與控制式經營,意旨只注重對某特定目的,並試圖操縱自然。然而上世紀80年代,美國西北區爆發瀕危物種斑點梟的爭議,促使美國學者們開始省思自然資源經營或環境保護應以社會面向去思考,而現代人要有新的思維,採適應性經營、共同經營,因為生態系統及社會系統是一個複雜適應系統。夏老師也認為複雜適應性系統下的不確定性需要韌性治理,而法規,制度也應有彈性才對。

活動紀實
2024/02/23
【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
更多資訊
2024/02/02
【新北市烏來區桶壁部落田野調查同學心得分享】
田野調查除了是一種研究方法同時也是專班課程中的重點...
更多資訊
2023.07.01
【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神山部落】
本專班教育部田野共學國土計畫工作坊,這次來到屏東縣...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