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移地】教學實況2020.4.11-4.12
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移地教學實況 2020.4.11-4.12/ 授課教師:陳怡萱專案助理教授
Yayut Yishiuan Chen/客座講者:浦忠勇助理教授
✏️本次課程透過旨在透過邀請客座講者介紹民族學、地理學、人類學、生態學中等重要學科「關鍵字」來訓練同學認識當代原住民族土地研究中的重要議題,本次上課(2020/4/11-4/12)邀請到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浦忠勇老師就「狩獵文化」這個關鍵字來做分享,為了使同學能切身理解鄒族的狩獵文化,浦忠勇老師特地安排了阿里山鄉特富野部落移地教學。
👉以下是同學移地教學心得
👉 BY 原碩專班碩一 何瑞珍
狩獵,是原住民族早期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中所養成的基本生存技能,也是信奉祖靈、感謝天神、山神給予豐衣食足環境,對其傳統文化信仰恩典祭品的獵捕文化。隨著社會變遷、時代巨輪推移的洪流,生態保育和動物保護逐漸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在這尊重多元文化族群發展的融和社會,原住民族的狩獵文化仍應有其文化正當性。閱讀了浦老師的文獻、實際走訪了鄒族特富野部落,對於「狩獵」有了更深一層的看法,原住民獵人所呈現的不是只有表面獵捕動物這外顯行為的動作而已,其背後蘊含的文化底蘊、知識價值,更應該被推廣為人知,使主流社會能更理解原住民的「狩獵」精神,進而尊重,誠如浦老師所述,「打獵」是文化的連續實踐行為,是文化與生態平衡的一整套知識。
這次的移地教學,很感謝老師的用心安排,讓學生們有機會和鄒族特富野部落原住民菁英進行深度訪問,前鄉長陳明利、頭目汪義福、權威獵人少光、浦忠勇老師家人們,以及陪伴學生訪問的政大老師們,雖然只有短短1天1夜,但部落精英個個風趣幽默又精闢的解說,增長了許多見聞,尤其是「鄒族獵人協會」成立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宗旨所欲達到的與掌權者(政府)的對話平台,先期一同凝聚狩獵規範,而後運用集體共識及文化正當性來爭取獵人在現代法治社會中的文化平等,值得推崇及各部落仿傚。
實地踏查,眼前所呈現的高山梯田及經濟農作物茶葉、咖啡、自然植生的轎篙筍,都讓我驚豔,豐碩的作物能帶給族人平穩的經濟生活,如同汪頭目所說,感謝先人為鄒族人找到了富饒的土地,讓後代族人有肥沃的土地可以持續農作賴以為生。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小米田的農耕文化被取代,這是因為殖民者對山胞生活模式的改變,如日據時代的皇民化、國民政府的山胞生活改進政策等,也是資本主義社會帶來農耕經濟規模的因素。鄒族的小米祭祀文化,雖因此需選在農閒時,但族人亦認為從一個月縮短至1天,反而在現代工作忙碌之餘更能顯出族人團聚的感動性及對祖靈的感恩。
📖課程訊息將不定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