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第四屆土地論壇【場次二】原鄉生計議題與空間規劃—土地經濟、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

【場次二】原鄉生計議題與空間規劃——土地經濟、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

⭐️引言人:丹俊傑/長老(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主題:國家應尊重憲法,重視人口少數族群的土地問題

民國60年前,部落裡沒有馬路,都是以木舟、舢板船作為交通工具,但在觀光進入到了日月潭之後,邵族族人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邵族族人要使用日月潭時,才發現日月潭的 #所有權 不屬於邵族。

講者認為,土地問題並不是原住民自己內部的問題,而是受到 #外來的觀光#國家力量 的介入所產生。過往長輩選擇逃避問題,但現在,邵族決定 #不再退縮。政治有需要妥協的一面,政治是需要協商的,而邵族所缺少的,是根本性的土地權問題。

講者正積極籌畫 #邵族文化園區,目前規劃將園區畫分成七個部分,作為未來邵族程序傳統 #永續生存 的重要據點。經過多次與政府的協商後,國土計畫成為了未來邵族重新取得 #土地治理 權力主權的可能性,雖然有希望,但是丹長老還是強調邵族族人應該要 #擁有 土地的所有權,並非僅有使用權。

——————

⭐️引言人:邱祈榮/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 森林環境計資源學系)

📌主題:原鄉木竹產業發展策略

講者除了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計資源學系的老師,還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一員。

講者提及,日本的 #里山 與台灣原住民部落相同,都有著一項重要特色,就是將不同的土地利用 #融合 在一起。所謂的里山,就是以 #完善的管理#永續資源,運用環繞在村落外周邊的山林。講者也參訪了日本里山大師培訓基地,此基地更成功地將精油微型林業、木炭微型林業作為產業發展的實踐案例。因此講者認為,保育要藉由產業的出現來實踐,最後最重要的,是將之回歸貢獻給在地的社會經濟。

而農業發展與保護也需相互平衡共存。講者認為,經濟的運作應該要以「 #生態系」為核心,減少利益在供應鏈或傳統企業上造成下游對上游的 #利益剝削。講者也反對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因為耗費極大的費用,最後卻只有地主得到利益,造成林業漸趨沒落。因此在市場供需之間,應整合各個利益持有者,進行跨域合作,連結在地產業,讓原鄉木竹產業能夠達到「生產」的功能。

——————

⭐️引言人:陳英任 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 地理學系)

📌主題:外邊思維下的原鄉生技經濟

講者以地理上的思維為分享基礎,提出「歷史具有 #場所維度,地理具有 #時間維度。」講者以 #Ragayurng(澳花)部落為例,其雖然行政區域現今為宜蘭,但與花蓮的連結更深刻。部落下村先形成,日本人推廣定耕與水田後,漸漸地有人遷移到現今上村的位置形成這個部落,同時也改變了澳花部落的經濟型態(從傳統生計到定耕農業),但仍保有狩獵的生存方式。

講者也分享日治時期澳花部落的照片資料。並感嘆,當老照片消失後,就很難再次理解當時土地發展的狀況,因此更顯老照片珍貴的價值。

澳花部落的飼羊業、礦業及林業也曾盛極一時。在國民政府時期,因政府鼓勵族人育苗造林,使其後的林業產業發達。但隨著台灣林業的蕭條,澳花部落的林業也漸漸消失了。國民政府也為這個地方開始發展礦場的工作,除了改變他們的生存方式,同時造成了許多污染的 #生態問題

2013年推動 #農村再生 計畫,目標是帶動社區產業發展。目前部落正積極推動觀光再生產業,如香草業等等,也極為重視觀光業,如漢本海洋驛站。最重要的是如何使傳統與現代在部落中 #共生共存

——————

⭐️回應人:戴秀雄 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過去五年部落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 #部落建地 的不足。講者認為,一個鄉村離都市越遠,機能越不足,因此更須 #培養自身經濟力。講者提出:國土計畫與族人想像中的家園真的一樣嗎?為什麼部落最後被強迫無法發展經濟,最後受到傷害的往往是在山林裡生活的那些人,講者認為這就是一種 #生態壓迫主義

日治時期政府曾在部落推行梯田產業,但當稻米產業消退,政府若沒有給人生存的可能性,部落要靠甚麼過活?也許邵族有日月潭、有觀光帶來的效益,但確定這些利益都是能夠回到他們自己的身上嗎?那他們這樣是否為真正的受壓迫者?

講者認為國家機器不應介入部落建設,因為族人才最了解自己缺少什麼。而在處理部落建地不足此一問題時,也不能只處理前述問題,應當 #兼顧 生活和經濟,讓部落自己去 #訴說自己 的需求,進而進行適當的 #空間規劃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