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
2025.4.21
權力的三重面向:從決策到意識形態的深層分析

權力的三重面向:從決策到意識形態的深層分析

徐世榮 兼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第一章 權力的多重面向:從概念出發

本章節釐清「權力」這一核心概念的多重涵義,並藉由學者如 Dahl、Bachrach and Baratz、Lukes 等人的觀點,探討其如何被不同面向理解與分析。首先簡要說明傳統權力定義,接著引介「權力三個面向」的理論架構,作為後續章節分析的基礎。

1.1

傳統權力定義 在最常見的定義中,權力被視為「A 使 B 做出原本不會做的事情」的能力。這一觀點強調行動者之間的直接衝突與可觀察的結果,是一種具可操作性的定義,也便於在實證研究中運用。

此一觀點的優點在於具體與可觀察性,適合用於統計分析、政策分析與政治制度的設計與評估。然而,這種定義也受到批評,因其傾向忽略深層結構與意識形態對行動者選擇的影響。

1.2 

Dahl 的決策面向(第一個面向) Robert Dahl 強調在具體決策過程中觀察權力的運作。他主張,透過分析誰在何種議題上持續獲勝,可以理解權力如何分配。例如在地方政策的決策中,若某一特定集團總是能讓其偏好被採納,即可說明其掌握決策權力。

Dahl 所主張的「多元主義」觀點認為,權力在多數現代社會中是分散的,各個利益團體皆可參與決策過程。這雖提供了一種民主制度的理想模型,卻也常被批評過於天真,未能充分考量結構性不平等與排除機制。

1.3

Bachrach and Baratz 的議題設定面向(第二個面向) Bachrach and Baratz 批判 Dahl 過於狹隘,認為光看表面上的衝突與決策結果,忽略了「哪些議題能被提出來討論」本身就是權力的體現。他們提出了「非決策權力」的概念,即強調掌握議題設定權者可以有效排除某些議題進入正式討論或決策流程,進而維護自身利益。

例如在勞資協商中,若雇主長期阻止員工提出工作時數縮減或工資調漲的議題,即使表面上協商機制存在,也無法真正實現平等對話。這種權力不在於說服或命令,而是來自於排除與設限。

1.4 

Lukes 的偏好塑造面向(第三個面向) Steven Lukes 認為前兩種面向都未能觸及權力更深層的運作。他提出「權力的第三個面向」,主張權力可以透過操控價值、信念與偏好來塑造個體的意識,使人們接受對自己不利的狀況而不自知,甚至不產生反抗意識。這是一種深層的結構性控制,難以觀察,但更具效果。

這類權力運作經常與教育、宗教、媒體和文化再現等系統性機制結合,形成「內化的壓迫」或「被自願的順從」。Lukes 認為,這樣的權力最為隱蔽,卻可能最有效。

在理解了三種權力的基本概念後,我們將進一步觀察這些權力如何在制度與文化中被日常化與再生產,並形塑我們對社會的基本認知。


 

第二章 權力的再生產與日常生活的權力運作

權力並不僅僅存在於顯而易見的政治或經濟決策中,更多時候,它隱形地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這些隱性的權力結構,往往透過文化與社會規範的再生產來維持。在現代社會中,權力的運作不再僅限於暴力、懲罰等顯性形式,而更多地體現為對意識形態、價值觀、甚至日常行為的規範與塑造。這些權力形式表面上看似自然或不可避免,但實際上卻是經過長期建構與再生產的結果。

2.1從制度與文化看權力的再生產與滲透

在許多社會結構中,權力的再生產並非通過明確的命令與控制,而是通過看似中立的制度運作與文化慣例來進行。例如,在教育體系中,學校規章、課程設計、升學考試等制度表面上看似公平,卻無形中強化了特定社會群體的優勢地位。透過這些制度安排,特定的社會階層、性別或族群被賦予了更多的機會,而其他群體則被邊緣化。

  1. 教育體制中的隱性權力:以台灣的升學體制為例,升學壓力並非單純來自知識競爭,而是反映了社會中階級、文化資本的不平等。學校選擇的課程、學術評量標準往往符合中產階級文化的期望,例如強調學術成就、競爭性活動等,這使得來自中低階層的學生在這些體制中處於劣勢。這種文化資本的不平等使得某些社會階層的學生容易在教育體制中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進而使得他們的社會地位得以再生產。
  2. 性別與性別規範的再生產:在學校裡,雖然現代教育強調性別平等,但性別規範仍在各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中得到再生產。例如,對學生的服裝要求並非完全中立,女性學生經常會面臨穿著規範的指導,從裙長、衣著顏色,到對女性「端莊」的期待,這些都反映出性別角色的再生產。而男性學生則較少受到類似的規範,甚至可能因穿著不拘的服裝被視為有「個性」,這樣的規範凸顯了性別不平等的結構。

2.2文化與媒體中的權力形式

媒體作為現代社會的主要敘事機器,在塑造社會價值觀、行為規範及權力結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許多媒體內容,如電影、電視劇、廣告等,並不僅僅是娛樂消費的產品,更是權力與意識形態的再生產場域。透過不斷的重複與再現,這些媒體內容在無形中強化了對性別、階級、種族等群體的刻板印象,並使得這些結構性不平等顯得理所當然。

  1. 角色與性別再現:以電視劇為例,女性角色往往被塑造成家庭主婦、情感依賴者、或者與男性角色的互動中依賴男性的角色設定。這種刻板的性別角色設計,不僅限於劇情內部,也在觀眾的日常生活中影響他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例如,電視劇中女性通常負責家庭照顧工作,這種角色反覆出現使觀眾內化了某些社會對女性的期待,進而自然地接受性別分工。
  2. 廣告中的性別再生產:廣告是一個強烈展示權力如何滲透進文化日常的場域。女性在許多廣告中往往被描繪為家庭主婦或是母親的角色,呈現出「溫柔」、「照顧」等價值,而男性則通常被塑造成有權力、主動的角色。例如,許多汽車廣告會以男性駕駛為主角,並突出男性的冒險與主導權力,這無形中強化了性別不平等的結構。這些廣告影像的重複性傳播,使得性別的偏見與刻板印象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公眾意識。

2.3身體的規訓與自我治理

在現代社會中,權力並不僅僅是外部強制的力量,它更多地體現在對個體行為、思想和身體的自我規範上。這種自我治理的過程往往透過各種社會規範、價值觀的傳遞進行。人們不再只是服從外部權威的命令,而是主動地根據社會期待來調整自己的行為與選擇,這種自我約束正是權力的運作方式之一。

  1. 健身與身體管理:現代社會對身體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傳統的健康標準上,更多的是對身體形象與自我管理的要求。例如,健身與瘦身不僅是健康的象徵,它還代表著一種自我約束的能力,這種能力成為了社會對成功與自律的認同標準。這樣的文化價值使得許多人為了達到「理想身體」,進行過度健身、節食等行為,這不僅是一種健康管理的選擇,更是社會對美學的權力要求。
  2. 職場的加班文化:在許多職場中,加班被視為敬業的標誌,並且在無形中成為職場升遷與成功的關鍵因素。即使並無明確的加班規定,員工往往會因為競爭與職場文化的影響,自我要求長時間工作。這種加班文化是一種深層的自我治理方式,它反映了現代職場中的權力結構,員工並不僅僅是服從命令,而是主動選擇符合公司期待的行為。


 

第三章 權力三個面向的詳細解析與實例探討

在深入分析權力的三個面向時,我們需要理解這些面向如何在現實社會中具體運作。這三個面向分別涉及可觀察的衝突與行動、議題的設定與排除,以及偏好與意識的操控。每一個面向都從不同層次揭示了權力的運作方式,這些層次相互交織,共同塑造了現代社會中的權力結構。接下來,我們將逐一解析這三個面向及其實例。

3.1第一個面向:可觀察的衝突與行動

第一個面向的核心是「誰能讓誰去做什麼」。這一面向的權力運作是最直觀、最具可觀察性的,體現在具體的決策過程和衝突中。例如,在政治或社會問題上,哪些群體能夠主導討論,誰能夠推動某項政策的實施,這些都是權力具體表現的場域。這類權力的運作主要是通過行動、協商、妥協與勝利來體現。

  1. 政策決策中的權力實踐:以地方政府在政策決策過程中的權力為例,某一特定集團若能在多次的政策辯論中獲勝,或總是能夠推動其偏好的議題成為政策核心,那麼可以說該集團擁有強大的決策權力。例如,在台灣的都市規劃與建設中,開發商與房地產利益集團往往能夠左右市政府的規劃方向,即便有一些民眾反對,開發商依然能夠通過與政治人物的聯繫來達成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樣的過程正是第一個面向權力的具體展現。
  2. 投票與選舉中的權力:選舉過程也是第一個面向權力的一個典型例子。在選舉中,政黨候選人能否成功獲得選民支持,反映了他們在特定議題上的權力。候選人的勝利往往基於他們能夠有效地將選民的需求與關注轉化為政治資本,並通過投票行動獲得執政權力。這一過程中的權力較為直觀,因為它涉及到具體的選擇與結果,並且有賴於公開與透明的競爭。

3.2第二個面向:議題設定與排除

在第一個面向的權力主要關注的是決策結果時,第二個面向則著眼於決策之前的過程,即「哪些議題能夠進入討論桌」。這一面向的權力往往是隱性且難以觀察的,它不直接表現為決策結果,而是關於議題的選擇與排除。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從未進入公開討論,這本身就是權力的一種表現。

  1. 政府議題的排除:在許多政治體系中,某些社會議題常常被排除在討論之外。以社會福利改革為例,儘管民眾對改善醫療、養老等福利問題有強烈訴求,但由於利益集團的壓力或政府的意識形態,這些議題往往無法在政策討論中占有一席之地。即使這些問題在公眾中擁有廣泛支持,卻因為權力機構的選擇與排除,這些議題依然無法得到充分討論與解決。
  2. 社會運動中的議題設置:另一個例子來自社會運動。在不同的時期,某些運動可能獲得媒體的關注,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而其他運動則可能因為未能進入主流議程而被忽視。例如,過去一段時間中,LGBTQ+社群的平權運動在某些國家或地區逐漸成為公眾焦點,而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族群權利運動則難以獲得同等的關注。這樣的議題排除現象顯示了權力如何通過控制議程來維持現狀。

3.3第三個面向:偏好與意識的操控

第三個面向是權力最深層、最隱秘的運作層次。這一面向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操控人們的價值觀、信念與偏好來控制他們的行為。這種權力形式不像第一與第二面向那樣容易觀察,它更依賴於對人們思想與意識形態的影響。

  1. 教育與社會化中的權力操控:在現代社會中,教育系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還是塑造個體價值觀與世界觀的機構。學校課程設置、教科書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確定,都在不斷地向學生灌輸特定的價值觀。例如,歷史教科書中的某些事件描寫可能強化特定國家或民族的優越性,而對其他國家或族群的刻劃則可能帶有偏見或歧視。這些教育過程中的潛移默化影響,實質上是第三面向權力的表現。
  2. 媒體與廣告中的意識形態塑造:媒體和廣告是第三面向權力最為顯著的場所。它們不僅塑造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更影響了我們對自我的看法。例如,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文化,通過廣告不斷灌輸人們一種「擁有更多」就是更幸福的理念。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導去追求最新的科技產品、時尚衣物和奢侈品牌,這些都反映了媒體如何操控人們的需求和欲望,並使其內化成一種自我期許。
  3. 性別角色的內化與社會規範:性別角色的內化也是第三面向權力的具體表現之一。從小到大,我們無數次地被告知「什麼是男性的行為,什麼是女性的行為」,這些性別規範逐漸成為我們行為的準則。這些規範通常不需要強制執行,而是通過日常的社會化過程來內化。例如,女性可能被鼓勵從事家務、照顧他人,而男性則被期望表現得更強勢、更具領導力。這些性別偏好的形成,不是通過命令,而是通過長期的文化塑造與社會預期。

3.4三個面向的關係與互補

權力的三個面向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現代社會權力結構的複雜性。第一個面向關注的是具體的衝突與行動,第二個面向則著眼於議題的設定與排除,而第三個面向則深入到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操控。這三個面向相輔相成,揭示了權力的多層次與多維度。

我們可以將這三個面向的關係比作冰山的不同層次:第一個面向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最容易觀察的行為層次;第二個面向是水面下較淺的部分,是議題與制度設計層次;第三個面向則是冰山深藏於水底的基礎,是意識與偏好的根源性權力。這一比喻幫助我們理解,即使表面上社會看似自由、平等,仍然可能潛藏著深層的權力結構。

 

第四章 權力的不可見性與掩蔽機制

本章探討了權力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以隱性、難以察覺的形式存在,並進一步分析這些隱性權力如何透過社會結構與文化機制進行掩蔽與自然化。權力的不可見性是其強大作用的基礎,這使得許多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得以長期存在,並成為社會的常態。從而,這些權力結構在不被質疑的情況下,不斷地維持並加強既有的社會不平等。

4.1權力的去脈絡化與自然化

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權力結構並不再表現為直接的暴力或明顯的強制,而是以「理所當然」的形式存在。這些權力結構透過自然化過程被隱藏,使人們認為它們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社會運作的必要條件。這樣的權力去脈絡化使得權力的本質得以掩蔽,從而維持了不對稱的權力結構。

  1. 性別角色與社會化過程:性別角色的自然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小到大,我們通過家庭、學校、媒體等各種途徑接受性別社會化,並學會何謂「男性」與「女性」的行為與特徵。這些性別角色並不由於天生差異,而是由社會文化建構並強化的。男性被期望展現力量、堅韌,而女性則被期望表現出溫柔、照顧性等特質。在這樣的社會化過程中,性別不平等的權力結構變得理所當然,難以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與反思。這就是權力如何通過日常的社會化過程進行去脈絡化,進而鞏固現有的性別結構。
  2. 階級結構與文化資本:類似的過程也發生在階級結構的再生產中。在教育體制中,往往存在著基於文化資本的選擇偏好,這種偏好無形中強化了社會中的階級差異。中產階級家庭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多的文化資本,如書籍、教育機會與社會網絡,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則難以接觸這些資源。儘管這些差異在學術界已被廣泛認識,許多人仍將它視為「努力與天賦」的結果,而非社會結構造成的必然現象。這樣的現象正是權力通過文化機制進行自然化的例證。

4.2批判性社會科學的角色

當權力的運作變得不可見時,批判性社會科學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學者的任務不僅是描述社會現象,還應該揭示這些現象背後的權力結構。批判性社會科學通過深入分析語言、象徵、制度設計和意識形態,揭示社會中深藏的權力機制。這些隱性權力的發現,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基礎,並能夠促使公眾重新思考並質疑看似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

  1.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分析:批判性社會科學的其中一個核心領域是對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分析。學者們關注如何透過日常語言、文化符號、藝術作品等來構建特定的社會價值觀。例如,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通常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上,這樣的成功通常與財富、地位和消費相關。而那些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人則可能被視為「失敗者」,這不僅影響了個體的自我認同,也促使他們接受這樣的社會結構。批判性分析幫助我們理解,文化不僅僅是娛樂和消遣,它同時是權力結構的再生產場所。例如,許多廣告與電影作品將某些群體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標榜為「理想」,而忽視或貶低其他群體。這樣的文化表現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偏好和行為,並強化了社會中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2. 語言與權力的關係:語言是權力運作的另一個重要場域。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它也是塑造與強化權力結構的重要方式。政治語言的使用,例如將某些群體描述為「非法移民」而不是「尋求庇護者」,便是一種語言上的權力操控。這種語言選擇隱含了特定的價值觀和偏見,並且影響了公眾對這些群體的看法。同樣地,對於社會問題的描述與解釋,往往決定了我們對問題的理解與應對策略,進而影響社會政策的設計與實施。

4.3隱性權力的掩蔽與合法化

隱性權力的運作不僅僅是難以察覺,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合法化並合理化現有的社會結構。當權力不再通過強制命令顯現時,它便能夠更有效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看似自然而然的狀態。例如,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競爭價值觀,將個體的成功與失敗歸咎於其個人的努力與能力,而忽略了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和結構性因素的影響。這樣的觀點固化了現有的不平等結構,並使得社會不再對不平等現象產生質疑。

  1. 學校教育中的權力再生產:學校作為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經常被批評為權力結構的再生產場所。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它同時也在傳遞特定的社會價值與規範。例如,學校對於學生行為的規範,強化了傳統的性別角色與階級差異。即使在現代社會中,許多學校依然對學生的外貌、舉止、思想等方面進行控制,這些控制不僅是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約束,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對於「合適行為」的定義。
  2. 市場經濟中的權力運作:市場經濟中,企業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也是一種隱性權力的展現。企業通過廣告、品牌建設以及市場策略,成功塑造了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這些需求和偏好往往不是基於個體的自由選擇,而是受到大量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某些品牌的產品被描繪成地位與成功的象徵,從而使消費者認為擁有這些產品是提升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在這樣的市場運作中,企業通過隱性的權力操控了消費者的欲望,進而達到盈利的目的。

 

第五章 結論:再思「權力」與社會分析的可能性

在前述章節中,我們探討了「權力三個面向」的理論框架,並通過具體的社會現象與實例,分析了權力如何在不同層次與維度上運作。從可觀察的衝突與決策,到議題的設定與排除,再到更深層次的偏好與意識形態的塑造,權力不再只是表面上的控制與壓迫,它深深嵌入社會結構、文化規範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

本章將總結前述分析,並反思如何透過這一理論框架重新思考社會結構中的不平等現象,從而為未來的社會變革與批判性社會學的發展提供指引。

5.1權力三個面向的理論貢獻

在 Dahl 的「決策面向」中,權力被視為一種能夠在衝突情境中取得勝利的能力。這種對權力的理解強調了表面上的「誰能決定」,並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權力分配的工具。Dahl 的視角對於研究政治學、公共政策以及民主理論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如何分析政策決策和議會運作提供了具體的框架。

然而,正如 Bachrach 和 Baratz 指出,權力的運作並不僅限於決策本身,更多的是在「哪些議題能夠被討論」的層面上發揮作用。這一視角對於理解政治的隱性運作、分析權力的結構性控制提供了新的視野。這樣的觀點使我們認識到,權力不僅僅是在會議桌上進行的表面鬥爭,更多的是關於設置議程、控制話語權的問題。

Lukes 進一步提出的第三個面向,則深入到社會和文化層面,強調了權力的深層影響。他認為,權力不僅表現在直接的行動中,也體現在對價值觀和偏好的塑造中。這樣的權力運作不僅影響個體行為,還能夠塑造人們的世界觀,影響其對不平等的認知與反應。

綜合三者的理論,權力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控制手段,它是一個複雜的結構,深深植根於社會的各個層面,並在無形中重塑著我們的行為、價值和信仰。

5.2社會變革與挑戰隱性權力

理解權力的隱性運作對於社會變革至關重要。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權力結構已經不再依賴暴力與直接的控制,而是通過規範、價值觀的塑造以及媒體等機構進行隱性操作。這種隱性權力的存在,使得許多不平等現象不容易被察覺,甚至常常被自然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結構。

例如,在許多社會中,性別角色的固定化與階級差異的再生產,往往不會被直接挑戰,因為它們被包裝成「自然」的文化產物。當這些結構被認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人們就不會質疑它們背後的權力關係。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社會變革,尤其是性別平等與社會正義運動,會面臨如此大的阻力,因為許多人並未意識到這些不平等是如何被日常化與自然化的。

對於社會科學家而言,挑戰隱性權力的最有效途徑便是揭示其存在,並使公眾對這些結構進行反思。正如批判性社會學所強調的那樣,學術界應該成為揭示這些隱性結構的主要力量,幫助人們識別並挑戰那些被掩藏的權力運作。

5.3權力與意識形態的再生產

權力的再生產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它同時涉及到意識形態的再生產。意識形態是維持社會秩序與結構的核心元素,因為它塑造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無論是透過教育、媒體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社會化過程,權力都通過意識形態的形式不斷重生。

例如,社會中對「成功」的定義往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高度契合,強調個體的努力與競爭,並將經濟成功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這種價值觀的傳播,使得那些無法達到這一目標的人被視為「失敗者」,而不是結構性問題的受害者。這樣的價值觀不僅再生產了階級不平等,也使得這些不平等現象得以隱蔽,成為「理所當然」的社會事實。

因此,挑戰這種意識形態的工作便成為了社會變革的核心。批判性社會學不僅僅是在研究社會現象,更是在挑戰這些現象背後的思想體系與價值觀。通過揭示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我們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世界,並發現那些被隱藏的權力結構。

5.4對未來社會分析的啟示

本文的分析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理解權力運作的理論工具,還指出了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識別與挑戰不平等權力結構。隱性權力的存在表明,現代社會中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經濟資源的分配上,也體現在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層面。

理解權力的三個面向不僅是學術上的探索,它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當我們能夠認識到權力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作時,我們便能夠更有效地挑戰這些結構,並為推動社會變革提供理論基礎。這不僅是學術上的挑戰,也是對現實世界的不平等結構進行積極介入的機會。

總結來說,「權力三個面向」的理論提供了對現代社會中權力運作的深刻洞察,並為未來的社會變革提供了指導。理解這些權力的運作方式,不僅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平等現象的根源,也能激發我們去挑戰和改變現有的社會結構。

 

 

活動紀實
2025.4.21
權力的三重面向:從決策到意識形態的深層分析
權力的三重面向:從決策到意識形態的深層分析 徐世...
更多資訊
2025.3.31
權力結構與社會不平等:從Lukes的權力理論看當代政治與經濟的挑戰
〈權力結構與社會不平等:從Lukes的權力理論看當代政...
更多資訊
2024.8.12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高仲凱畢業🎉🎉
🎉🎉恭賀本專班研究生高仲凱畢業🎉🎉 論文題目:水蜜桃...
更多資訊